湖南法治报讯 通讯员 李星雨
在延安杨家岭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谢觉哉正伏案给远方的儿子写信:"切不可有特权思想,切不可有享受念头。"这封泛黄的家书穿越八十载光阴,在新时代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当我们将这些斑驳墨迹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等各项精神要领并置时,红色传承的赞歌,正如一缕历史的清风,回荡在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舞榭歌台。
谢觉哉(1884-1971),“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湖南宁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先后制定和推行了《选举条例》、《宪法草案》等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协副主席等职。《谢觉哉家书》是谢觉哉之子谢飞整理编辑其父亲在世时写给家人及亲朋好友的书信,以便后人从中了解前辈人的思想、情感、生活,以及社会与历史。
“家风正则党风清”
五十年代初,中国政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值青壮年时期的湖南儿女们,纷纷希望在北京“做大官”的父亲给予他们“照顾”,走出农村,到城里工作。这一时期的不少信件里,谢觉哉都是在教育儿孙、亲友们“居新社会学新本事,纵是庸才亦可雕。”即安心农村生产,学习新知识,跟上新时代,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0年在给两位大儿子的信中,他写道:“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焦官’。是的,‘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此后并写出了那首有名的诗句:“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把自己比作家乡村里有名的长工周老官,显示了革命前辈为民为国的共产党人本色。
谢觉哉写给子女的百余封家书,字里行间跃动着革命者的精神密码。他告诫子女"要过好'三关':思想关、政治关、生活关",将"不坐公家小汽车"写入家规,要求子女"吃饭要交伙食费"。这些看似琐碎的叮咛,实则是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微观映射。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谢觉哉坚持"公家一文钱都是百姓血汗",这种对公权力的敬畏,正是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的基本准则。在家书中,谢觉哉创造性地将儒家"修身齐家"传统与马克思主义革命伦理相融合。他要求子女"既要读马列,也要读历史",强调"家风正则党风清"。这种将个人修养与政党建设相统一的思维,打破了传统家训的局限,使家庭成为政治培育的摇篮。这些朴素的家训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智慧:防止"枕边风"演变为权力寻租的通道,警惕"家庭宴"异化为利益输送的温床。当谢觉哉严词拒绝为亲属安排工作时,他实际上在构筑防止权力私有化的第一道防线。
“四十离家七十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觉哉于1957年、1960年、1961年曾三次回到湖南,却只有两次去到家乡南馥冲老家。后来他许多信里都提到这个经历:“去年正月我到宁乡看了许多好东西,值得称赞的,但也有看不顺眼。为什么我只在南馥冲站了两个钟头就跑了,因为逼得我不能不跑。连夜由谭家湾修一条到我屋门走汽车的路,这是为什么?堆子山的木桥没有了,不修,却赶修一条过汽车的桥——涨水就要被冲去。屋子里站几个穿白衣的招待员,不知道在哪里学来的。”他对子女和乡干部们的浮夸接待、农村山林环境的破坏、老百姓生活困难等现状很有意见,多次写信批评、教育:“修车路,不是对我的尊敬,而是对我的不尊敬,使人民看了要说我谢胡子是个官,是个架子很大的官,这是浮夸风的反映。”这些书信、言语中,显示的是老一辈做人做事清廉正派的风范,值得体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论述中纠治“四风”、“减少陪同人员”、“简化接待工作”、“控制随行人员”、“精简会议活动”等要求,与谢觉哉“不搞迎送仪式”“开短会说实话”的主张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加强督促检查”中阐述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恰是对革命年代"延安作风"的延伸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在新的执政条件下对红色基因的激活与重构。从“谢氏家规”到党风廉政建设精神要义,不变的是对形式主义的警惕。当谢觉哉要求子女“与老百姓同吃同住”,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正在践行“驻村入户”“精准扶贫”的群众路线。这种精神传承,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初心”的清醒。
“谢觉哉愿意和人通信”
作为老一辈共产党人,谢觉哉把自己的亲情、乡情扩展到家乡的干部、群众中去,把通信作为了解下情、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他甚至要家乡干部向公众宣布:“谢觉哉愿意和人通信!”即使身居要职,他却主动和比自己年小三四十岁的基层干部长期自由通信,从中了解家乡经济、社会实情、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更饱含着对乡亲们"莫说空话、多办实事"的殷殷嘱托。这位从湖南宁乡走出的"延安五老"之一,将私人情感升华为对群众的深情厚谊,把家书家信化作洞悉基层的明镜。从这些信件中,可以感受到谢觉哉一贯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工作作风。谢觉哉痛斥“打官腔、摆架子”的官僚习气,党风廉政建设剑指“调研走过场"的积弊。两者都指向一个核心命题:执政党如何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青年干部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等观点,都是谢觉哉同志“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当代诠释和再度延伸。
谢觉哉家书中的墨迹已渐渐淡去,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愈发清晰。从手写家训到制度铁规,中国共产党人用自我革命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了一道道作风建设年轮。这年轮里,既有“不要被人戳脊梁骨”的谆谆告诫,也有“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时代强音,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正在书写新时代的答案。
责编:王辉
一审:曾金春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